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聚焦 > 正文
我國一線城市加碼布局數據交易平臺建設 未來將成數字經濟發(fā)展最大助力
2022-04-06 14:24:04來源: 南方都市報

數據交易是數據要素市場建構的關鍵一環(huán),不僅打破行業(yè)信息壁壘,優(yōu)化提高生產效率,而且深度推進產業(yè)創(chuàng)新。而通過構建數據交易平臺的模式推動數據交易與數據流通,已經成為各地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重要政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要素潛力”,代表委員紛紛熱議,將“數據交易”再次推向熱潮。2022年3月21日,國家發(fā)改委在官網發(fā)布公告,就28條“數據基礎制度觀點”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涉及數據產權制度、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制度、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數據要素安全治理制度等。

《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2022年工作要點》也提出,“依托現有交易場所建設省數據交易場所,搭建數據交易平臺”等多項“促進數據交易流通”具體舉措。

數據交易中心建設已按下“快進鍵”,多地爭相搶占數據交易高地。究竟各地數據交易平臺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共性難題?發(fā)展趨勢如何?有何創(chuàng)新舉措……借此契機,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數字政府研究中心以數據交易場所為觀察切口,探究數據交易的合規(guī)發(fā)展以及未來構想。

搶灘數據交易新賽道,各地爭相入局。2022年3月3日,廣州數據交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在去年底,深圳數據交易有限公司注冊,其為承擔深圳數據交易所(籌)設立和運營工作的主體。觀察發(fā)現,2021年以來,北京、上海、湖南、福建等地,也已相繼設立數據交易機構。

作為多個省市推動數字經濟發(fā)展、促進數字政府建設的“利器”,數據交易機構被寄予厚望。那么,眼下數據交易平臺在各區(qū)域分布如何?發(fā)展規(guī)模有什么特點?運作模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南都大數據研究院通過梳理天眼查數據,獲取了36家名稱含“數據交易”的企業(yè)信息(截至3月17日),以此為樣本分析發(fā)現,逾三成在華東地區(qū),其次是在華南,廣東有5家,而且平均注冊資本金近1億元,多數平臺實控人為政府機構,以國資主導公司制為主。

不過,多位數據交易平臺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都采訪時,表達了對“數據交易平臺遍地開花、野蠻生長”的憂慮。

數 據 交 易 機 構

36家機構中僅9家有公開的交易網站

早在2005年4月8日,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但是,直到2015年4月14日,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才掛牌運營,這是全國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

國內數據交易機構的發(fā)展,呈現什么樣的態(tài)勢?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在天眼查平臺上以“數據交易”作為企業(yè)名稱關鍵詞,采集相關機構數據并進行分析。從企業(yè)注冊年份來看,國內數據交易機構遍地開花,主要在2015年之后。2015年,7家數據交易機構成立,數量猛增。2018年-2020年,數據交易機構的發(fā)展相對停滯,僅有4家成立。

其后得益于政策驅動,2021年數據交易機構增長加速,共有8家注冊,包括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有限公司、蘇州大數據交易服務有限公司、深圳數據交易有限公司等。到2022年,又迎來了上海數據交易所有限公司、廣州數據交易有限公司等機構的誕生。深圳數據交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騰告訴南都記者,截至2021年底已有超過80家大數據交易平臺投入運營。其中,政府主導設立的數據交易平臺有23家左右。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發(fā)現,雖然設立數據交易平臺較多,但設有官方網站、公開運營的并不多,活躍度并不高。梳理36家數據交易機構樣本可見,只有9家有公開的交易網站。其他機構尚未建立或未公開交易網站,亦有部分網址無法打開。業(yè)內人士透露,目前大多沒有在做真正的數據交易。

區(qū) 域 分 布

平均注冊資本金近1億,超三成在華東

目前,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江西等多地均已出臺地方性政策進一步推動數據開放,當中多有提及建立數據交易平臺。數字經濟產業(yè)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引擎,而盤活數據資源是關鍵之舉,也是各地政府力推數據交易機構建設的原因之一。

哪些區(qū)域對于數據交易更為熱切?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36家數據交易機構發(fā)現,36.1%集中在華東地區(qū),其次是華南地區(qū),占比為16.7%。其中,廣東較多,有5家,江蘇、山東、湖北各3家。

上海數據交易所副總裁盧勇說,是否適合建立數據交易所,跟地域性有一定關聯。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數據資源越豐富。據了解,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地區(qū)大數據與區(qū)域經濟協(xié)同發(fā)展、融合發(fā)展日益深化,已成為大數據產業(yè)發(fā)展的橋頭堡。

梳理發(fā)現,這些數據交易機構注冊資本在30萬至8億元之間,平均注冊資本金近1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在1億元的較多,為7家,其次是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也有6家。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注冊成立的數據交易公司融資力量也雄厚,例如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上海數據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8億元。

控 股 形 式

多數實控人為政府機構,以國資為主導

梳理發(fā)現,36家數據交易機構多數為政府主導,也有一些由政府指導、自主經營、市場化運作。

數據顯示,這些機構過半為國資主導公司制或者100%國資公司制。例如,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運營之初是混合所有制公司制,如今計劃股改為100%國資公司制;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公司大股東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65%,其背后是通過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由北京市國資委實控;廣州數據交易有限公司實控人是廣州市政府,通過廣州交易集團有限公司持股70%等。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股權結構較為復雜,參股機構多達18家,大股東是上海真裕企業(yè)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背后實控人為個人,但其官網介紹“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是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聯合批復成立的國有控股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

發(fā) 展 階 段

從“數據淘寶”階段走向“數據聯盟生態(tài)”

“數據交易機構發(fā)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武漢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事業(yè)部總經理杜樂告訴南都記者,第一個階段是“數據撮合市場”。2014-2015年誕生國內第一批數據交易機構,貴陽、武漢、安徽等地成立數據交易中心。此階段數據交易機構類似于“網上淘寶”或者“數據淘寶”,最大問題是數據沒法確權,誰收集數據誰使用。數據交易機構找不到盈利模式,業(yè)務陷入停滯等。

第二個階段就是“數據超市”或者“數據沃爾瑪”。以京東萬象、聚合數據、阿里數+等為代表。這個階段解決了數據源合規(guī)問題,但沒有破解“數據應用最后一公里”,數據質量、安全性等難以保障。這樣一來,容易導致買方直接繞過交易中心找賣方,交易中心沒辦法規(guī)模性發(fā)展。

第三個階段就是“數據聯盟生態(tài)”。以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上海數據交易所等代表,依托數據交易中心構建生態(tài),“整體趨勢就是將交易中心作為新基建的基礎設施,負責提供公共技術服務”,杜樂說,由政府投資,不考慮盈利,不擔心自負盈虧問題。

企 業(yè) 布 局

科技企業(yè)積極布局 有企業(yè)持股多家平臺

在上海數據交易所副總裁盧勇看來,數據交易中心將會成為數字互聯互通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正因如此,萬億市場吸引很多企業(yè)積極參與地方數據交易所籌建工作,深入布局。從實踐來看,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諸多科技企業(yè)已經在數據交易等領域布局。

有媒體分析這些數據交易機構的股東信息、合作伙伴發(fā)現,參與的數據公司、科技企業(yè)不乏BATJ等頭部,且出現跨多個區(qū)域參股情況。例如九次方大數據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參股三家數據交易機構,包括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大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及河南平原大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而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持股股東之一的北京亞信數據有限公司,還持有哈爾濱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70%股份,以及武漢長江大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51%股份。

數據交易市場正迎來第二次蓬勃發(fā)展的機遇期,不過多位數據交易平臺人士表達對“遍地開花”的憂慮。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工作組負責人郎佩佩建議,從國家層面統(tǒng)籌考慮數據要素市場的推進和數據交易場所的建設,強化數據交易場所準入機制和數據交易平臺的準入機制,防止各類數據交易平臺遍地開花、野蠻生長,形成新的數據割據局面。

關鍵詞: 數據交易平臺 一線城市發(fā)展新規(guī)劃 數字經濟發(fā)展 數據交易中心建設規(guī)劃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zhàn)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